追溯信仰源头 品味真理味道

2018-05-07 14:51:50 合肥贷款 831

170年前,一本德文小册子在伦敦瓦伦街19号,哈里逊印刷所悄悄印刷。这本23页的小册子首次印数只有几百册,却成为后来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政治文献,在全世界用200多种语言出版。这就是《共产党宣言》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但马克思主义仍旧没有过时,因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

——摘自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

今天,我们听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感受着新的变化,却不能忘了初心唯有不忘初心,才能负重前行


距离《共产党宣言》译本在中国发行,已经过去97年,它是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精神的纲领。

毛泽东说:“《共产党宣言》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周恩来说:“在赴法国之前,我从译文中读过《共产党宣言》。” 

邓小平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

在上海墓园人文纪念馆里,就珍藏着一本《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还有它的首位中文译者陈望道的生前使用品。


在纪念马克思的同时,也应该知道、纪念的一个人——陈望道



铭记历史

珍惜现在


陈望道


出生日期:1891-01-18

出生地:中国,浙江,义乌

代表作:《共产党宣言》、《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因明学》等

 

从知识青年到投身革命

青年时期

留学于日本,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二十九岁

陈望道为响应五四运动,急忙赶回国内,回到家乡后,受名作家沈仲九推荐,加入浙江第一师范推行国文教育改革。


然而,改革酿成“一师风潮”,他被迫离开,一年后,他接到了《民国日报》邵力子先生的消息,受《星期评论》戴季陶先生之邀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翻译。

投身共产主义

1920年5月,陈望道应邀加入《星期评论》后,组织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


8月,在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分部。这个中国共产党的上海早期组织,成为全国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发挥了中国共产党的起组作用。


1922年,参加中共二大,参与制定中国民主革命的纲领,后在上海大学、中华艺大任职培养共产党干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1973年,参加了中共十大。

 

翻译,更是传递一个思想

对陈望道来说,每本著作,都是他内心世界的呈现。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和多年的社会主义研究经验,赋予创作的不仅是文字涵养,而是他希望改变中国的深刻愿望。

在思想巨变的年代,他用专注执着地传达自己的观念与思考——中国需要的是什么。


 

相比文人学者、教育家的身份,更是个共产党人

他从学校教授、校长,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到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坚持的不仅仅是研究,更是思想的传递,是意志的传承。

不断求索,探寻真知。先后在上海大学、中华艺大、复旦大学任教,面对学校被封查也毅然继续投身培养共产事业接班人的重任之中,陈望道,他是一个真正满怀信仰的共产党人。


收 | 物品 | 藏


上海墓园

人文纪念馆

陈望道



学术成就



在上海墓园的人文纪念馆中,有《共产党宣言》、《修辞学发凡》和《文法简论》等几本书,这是陈望道留给后人的22部著译中的几本。其中,有六部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第一”。

1

《共产党宣言》译本

我国的第一本中文全译本

2

《修辞学发凡》

我国的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书

3

《作文法讲义》

我国第一部论述作文法(白话文作文)的专书

4

《美学概论》

我国最早探究形式美的论著之一

5

《因明学》

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作的因明学论著

6

《文法简论》

我国语法研究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语法学说之一


生活用品


展品中的钢笔、手表是陈望道外出时必带的,他平时外出多穿常青的薄呢中山装,左边上衣口袋里插一枝派克钢笔,衣服右边口袋则是鼓鼓的装着皮夹眼镜盒。作为一位老师、一位学者,钢笔、手表、笔筒钉书机也是他最常用的物品。


 

我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

—— 陈望道

 

陈望道夫妇纪念像位于上海墓园君子园


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

做《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上海墓园团委组织青年员工在陈望道纪念像前重温党团誓言并敬献鲜花


风云渔阳担道义

作者:薛鲁光 上海渔阳里研究会会员


苍松低垂悼忠魂

翠柏簇拥寄哀思

清明节,我们用声音温暖生命

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

寻觅那些怀揣信仰演绎史诗的仁人志士

如何化腐朽为传奇

“从来也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1920年6月

嘹亮的《国际歌》声

在上海渔阳里的阁楼上响起

铜门环敲响催枯拉朽的锣鼓

石库门承载一代英豪的伟业

五位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

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

奋笔疾书  慷慨陈词

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那位受人尊敬的北大学长

带领血气方刚的青年们

组稿件、排版面、刻钢板、印刊物

青年犹如新鲜细胞在人身滋长

陈腐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行列

陈望道倚靠在义乌的柴屋里

在那张既当床又当桌的木板上

夜以继日  翻译《共产党宣言》

竟将墨水当作糖水

一边吃着沾着墨水的粽子

一边笑侃革命的味道真甜

啊,为了这比红糖还甜的信仰

《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文悄然传世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甘露润滋

毛泽东的《体育运动之研究》启蒙乡梓

一万六千份的《新青年》

犹如一万多颗平地惊雷

震醒了满目疮痍的大地

将马列主义伟大真理

在万马齐喑的国度传播

让革命理论扫除文盲和愚昧

让革命风暴荡涤封建与礼教

上海发起组振臂一呼啊

李大钊在北京   毛泽东在长沙   董必武在武汉 

共产党早期组织就像雨后萌发的春笋

挣破封建主义的羁绊

划破军阀混战的空罄

势不可挡蓬勃而出

如雄鸡一唱 如燎原之火

啊,从渔阳里到新天地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

铸就民族之魂

筑牢反腐之篱

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共产党人的初心

穷且弥坚日月可鉴




铭记过去百年的艰苦奋斗 

在未来百年砥砺前行 

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