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名人堂 | 事业就是兴趣 执着钻研成就一方大师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一个人就是一座城。
沪上名人,璨若星河,
读人阅城,精神永存。
为弘扬中华武术、气功医学不遗余力。
裴锡荣是河北沧州人,出生于武医世家,先后师从傅剑秋、宝鼎、黄柏年、姜容樵深得形意、八卦、太极等内家拳的精髓,并在“南京中央国术馆”进修,深入学习和掌握了中国各派武术的理论和功法。
作为一名武术家,裴锡荣经历了新旧二个时代,他深知中国武术传播中存在的门派、 保守等陋习,影响了武术的发扬光大。因此,他心胸豁达把自己所学亳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
(裴锡荣习武照)
武术之外,裴锡荣还曾在北京和郑州挂牌行医,抗日战争时期,裴锡荣随“中央国术馆”辗转大西南,在西安多次为抗日军人和贫苦百姓义诊,当地口碑极佳。
(裴锡荣习武照)
新中国成立后,裴锡荣定居上海任复旦大学教工武术教练。七十年代末为振兴中华武术任徐汇区武协副主席,创建上海武当拳法研究会,董海川八卦掌研究会,武当气功研究会,组建上海市气功科学研究会,著书立传出版武当武功、武当气功述真、中华武术大词典、中华传统武术大观丛书等专著二十余部。其一生艺高功深,侠义仁心,对中华武术、气功的普及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裴锡荣编写的部门武术专著)
安眠于上海墓园·银杏园
弹词“杨派”开创者,
改编弹词名篇《长生殿》一举成名。
弹词艺人杨斌奎的长子,9岁随父学唱《大红袍》和《描金凤》,11岁登台演出,14岁上电台播唱,堪称评弹神童,19岁时将学艺机会让给弟弟杨振言,离父一人跑码头放单档演出。
(杨氏父子,左起:杨振言、杨斌奎、杨振雄)
1948年杨振雄来到上海,在此结识了一生中的红颜知己沈月箴(笔名费一苇),由此开启一段传奇的艺术人生。两人合作改编了不少弹词名篇:《水浒》、《王佐断臂》、《西厢记》、《强渡临津江》等,沈月箴还对杨振雄改编的《长生殿》文字进行整理加工。
(杨振雄和沈月箴)
得益于昆曲名家徐凌云、俞振飞,京剧大师梅兰芳、盖叫天等艺术大家的交流,杨振雄的书艺渐渐融合了昆剧、京剧、评弹的综合魅力,说、表、白以及举手、抬腿、眼神……样样体现出古典美,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杨派俞调”,真正将评弹拔高为表演艺术。
(艺术大师交流,左起:杨振言、徐凌云、杨振雄、俞振飞)
(杨振雄、杨振言兄弟同台演出)
1988年1月5日,陈云同志曾请何占春转赠杨振雄两个条幅,借《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两首诗称赞“听了《西厢记》50多回的录音,杨振雄的书艺极好。”1998年8月,杨振雄因中风和牙根癌去世。
安眠于上海墓园·钟灵苑
编辑、律师、作家,
对明清诗词、人文掌故有精深研究,
“鲁迅风”杂文代表作家。
周劭,字黎庵,浙江镇海人,东吴大学法学学士。自17岁开始写作,笔耕数十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历任《宇宙风》、《古今》等杂志编辑,与林语堂、陶亢德共事,其时出版有《清明集》、《葑门集》、《吴钩集》、《华发集》等作品;四十年代中期,于上海执业律师;五十年代回出版社任编辑,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
周劭的文章偏重于谈文史一类掌故,笔调轻松闲雅,有如娓娓道来,似在与你促膝谈心,读者于斟字酌句之间可对彼时的人文环境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认知。在其《清明集》一书的“题记”中,周劭曾表示,他写这些文字,其用意是“用间接的方法来写抗战”,还说中国动乱时代,忠臣、志士、汉奸等等的作为,相去一定不会很远,所以他就写些明清之际的人和事,“给现代人看看也是好的”。
(周劭部分作品)
晚年的周劭,居住在南京东路一幢旧式石库门房子内,闲暇时给《文汇读书周报》、《新民晚报》、《万象》等报纸杂志写稿,被笑称自己现在是“坐以待币”,幽默的人生态度一如其随笔文字中的笔调风格。2003年8月,文化老人周劭静静地离开了我们。
安眠于上海墓园·宜忠园
- END -
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