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名人堂 | 一个人的热爱里,藏着他永不放弃的坚持

2019-01-08 17:01:42 深圳吉田墓园 781

福寿名人
纪念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一个人就是一座城。

沪上名人,璨若星河,

读人阅城,精神永存。



01


[1924.1—2017.2]
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

越剧范派创始人

别样“梁山伯”


范瑞娟,1924年1月6日出生,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黄泽镇(今属嵊州)人,越剧范派创始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越剧“十姐妹”之一, 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打金枝》、《孔雀东南飞》、《李娃传》等。


“十姐妹”合影。前排左起:徐天红、傅全香、袁雪芬、竺水招、范瑞娟、吴小楼;后排左起:张桂凤、筱丹桂、徐玉兰、尹桂芳


范派艺术不尚纤巧、优柔,其表演和唱腔包括音色、唱法等朴实醇厚,大方工整,显示了须眉风度,丈夫风采,让人领受到阳刚之美。范瑞娟在演唱时从不追求单纯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于深入开掘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她能把梁山伯、焦仲卿、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演绎得温文而雅;又能把文天祥、韩世忠、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塑造得铿锵刚韧,还善演贺老六、扎西这样的近现代人物。


1953年剧照,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袁雪芬(左)饰祝英台,范瑞娟(右)饰梁山伯


1955年,前民主德国观众为中国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所倾倒,演出结束后剧组连续谢幕达二十八次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范瑞娟的代表作,梁祝情缘,这个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的爱情传说,也与范瑞娟结下一生难解之缘。1953年,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问世,她就饰演梁山伯。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用《梁山伯与祝英台》招待与会国际友人,1955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德国柏林演出,谢幕达28次。苏联戏剧专家叶夫茨卡娅这样评价范先生的表演:“范瑞娟的表演告诉观众我就是一个男的,让人相信她是一个男的。”


范瑞娟演绎的部分角色剧照


诞辰95周年
上海墓园·德崇苑 


02


[1912.12—2004.1]
著名诗人王辛笛

“九叶”派代表诗人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代表人物


王辛笛,原名馨迪,祖籍江苏淮安,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6年至1939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与著名诗人艾略特、史本德等时相过从。


1937年留学英国期间的王辛笛在爱丁堡大学的大草坪前


1986年,王辛笛伏案写作


作为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王辛笛一生享有较多荣誉,曾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名誉委员。但令他名留文学史的还是“九叶诗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集》收录了辛笛(王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查良铮)等九位诗人在上世纪40年代的作品,王辛笛曾提议:我们九个人就叫“九叶”吧,因为我们不能成为花。“九叶诗派”因此得名。


1983年,王辛笛、巴金合影


王辛笛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有着“艺术家和音乐家气质的诗人,给诗歌点染上绚丽的色彩,输入了优美的乐感”。袁可嘉在《九叶集序》中说,辛笛的创作个性在于“兼有古典诗词和西方印象派的特色”,他的诗歌创作关注人生,注重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其诗风清新典雅、凝练隽永,在中国新诗史上独树一帜,对现代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纯正诗流一贯发展的代表”。


王辛笛的代表作品


7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王辛笛先后出版了诗集《珠贝集》、《手掌集》、《辛笛诗稿》、《印象·花束》、《听水吟集》,诗合集《九叶集》、《八叶集》等。1995年辛笛在上海和老作家施蛰存、柯灵一同获得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敬慰纪念奖。


八十年代初,王辛笛在寓所的书巢


逝世15周年
上海墓园·意遐



03


[1904.1—2008.10]
战士、书生夏征农

82年的老共产党人

最年长的大型辞书主编


百余年的漫漫人生,被他演绎的波澜壮阔、风景无限;青年时代,他以左联成员和文学编辑的身份活跃在上海文坛;96岁时,他主持修订了1999年版《辞海》;99岁时,受命出任《大辞海》主编;103岁时,出版了8卷本《夏征农文集》。


夏征农


“半是战士半书生,一行政治一行诗”,夏征农晚年如此概括自己的一生。


夏征农是江西人,1925年考入金陵大学,翌年入党。1928年,他在参加南昌起义之后来到上海,进入复旦大学,因为组织革命活动,曾被投入国民党监狱近两年时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新四军,亲历“皖南事变”。新中国成立后,夏征农在山东省任职,因反“右派”不力、对文艺工作“领导不力”等原因,从省委副书记被贬为一个人民公社的书记。在他百岁那年,记者曾问他,在这些人生经历中,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老人毫不犹豫地说:是当年的入党誓词!——“永远跟党,永不叛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1942年,夏征农、曾华在新四军一师时的结婚照


《辞海》是中国最具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辞典。1978年,时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的夏征农继舒新城、陈望道之后,出任《辞海》第三任主编。在他主持下,1979年版、1989年版和1999年版《辞海》相继出版,发行量逾600万部,还出版了1100多万卷分册。2002年,编纂《大辞海》的工作开始启动,他又以98岁高龄出任主编,成为世界上最年长的大型辞书主编。求新,是身为主编的夏老在《辞海》编撰过程中一贯强调的要求;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使得《辞海》得以常出常新,成为大家案头最权威的大型工具书。


编撰《辞海》、《大辞海》


“我没有留给你们什么,只有几本书,觉得有用就看看。”临终,老人这样告诉儿女。但在儿女们看来,他留下的,是一笔老一辈革命者们独有的巨大精神财富:坚定信仰,淡泊名利,积极乐观。


夏征农


诞辰115周年
上海墓园·文星园


领略生命华彩 珍藏城市记忆

- END -

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